走南闖北 老家最美——看青龍這個長城村落如何闖出新天地
秦皇島日報 記者 安淼 記者 盧紀(jì)鋒

勞作了半日,朱岳峰(左一)帶著村民在山坡小憩,吃簡單的午餐。

獨具特色的“大理石長城”和“圈城”。

在長城文化展館,朱岳峰為來自遷安的小游客講解。

“走南闖北,老家最美”的口號,在朱岳峰的小視頻和直播宣傳中越來越響亮。

從春到夏,史東霞每天都用鏡頭記錄村里發(fā)生的變化。
有山、有海、有長城,在中國690多座城市中,秦皇島是將“山、海、城”這三種資源展示得最為集中和明顯的城市。
在這里,山海文化和長城文化正日益從歷史符號轉(zhuǎn)化為可感知、可參與、可傳承的文化資產(chǎn),實現(xiàn)著文化價值與經(jīng)濟價值的共生。
《赴山海 閱長城——行走長城文化經(jīng)濟示范帶》系列報道,立足秦皇島“山、海、城”三位一體的獨特性,希望通過歷史縱深、人文溫度與當(dāng)代傳承的融合敘事,立體展現(xiàn)山海之間、長城腳下,文化與經(jīng)濟的活潑互動與生動融合。
7月10日清晨5點半,從青龍滿族自治縣肖營子鎮(zhèn)白家店村向西望去,山梁上,蜿蜒的長城在薄霧中漸顯輪廓。
白家店村黨支部書記朱岳峰,提著一大袋熱騰騰的包子,踏上了上山的小路。4個扛著鐮刀、鎬頭的老漢緊隨其后。
他們腳下的這條路通向燕山深處一段“沉睡”的長城,也通向白家店人心底那個名為“幸?!钡牡胤?。
鐵鎬鑿開荊棘山路
白家店村位于肖營子鎮(zhèn)南部6公里處,是一個長城腳下的美麗村莊,由白家店與觀音溝兩個自然村組成。
“我們村現(xiàn)存明長城遺址2.5公里,有獨具特色的‘大理石長城’和‘圈城’,戍邊將軍修錯長城被斬的歷史故事傳承了幾百年。”朱岳峰說,村西山上的長城,城墻由當(dāng)?shù)丶y理似大理石的巖石砌筑而成,村民稱之為“大理石長城”。長城疊加綠水青山,構(gòu)成這片土地的獨特魅力。
了解到國內(nèi)不少地方利用長城資源發(fā)展鄉(xiāng)村旅游,今年4月,在縣文物部門的指導(dǎo)下,朱岳峰果斷作出一個決定:劈開1.6公里荊棘密布的山路,規(guī)劃精品線路,選取山坡上觀賞長城的最佳位置,建設(shè)觀景平臺。
太陽剛剛升起,白家店村后的荒山已響起了劈砍聲。
朱岳峰揮動鐮刀,狠狠斬向糾纏的荊棘,身后跟著幾個同樣賣力的老漢。
“沒有項目資金,沒有施工隊,咱就靠這雙手!”朱岳峰語氣堅定。
鐮刀砍、鎬頭撬、肩膀扛,他們用最原始的勞作方式,以每天80米、100米的“速度”推進。
“我今年75歲了,白家店生,白家店長,在我的記憶里,這里的山路雜草叢生、遍布荊棘,人想上山太難了。朱書記現(xiàn)在帶我們干的絕對是利村利民的好事,我們必須支持?!贝迕裰煳纳綇氖贾两K跟著朱岳峰開山路,毫無怨言。
晨星未落即上山,暮色四合才收工。午餐是朱岳峰的母親和村民們天不亮就包好的包子。
三個多月,鐵鎬敲壞了兩把,鋸子鋸壞了3條,鐮刀磨禿了5把,這些都是向大山要路的鐵證。
路在延伸,風(fēng)景也在創(chuàng)造。朱岳峰心里盤算的,遠(yuǎn)不止一條路。
“光禿禿的一條道留不住人啊!”他帶著大伙兒,在沿途精心“鑲嵌”下自然的饋贈:清冽甘甜的“圣水泉”,被賦予祈福納祥的寓意;一棵虬枝盤曲的古松掛上“平安樹”的紅綢;一塊飽經(jīng)滄桑的古老巖石,成了游客爭相撫摸、祈愿安康的“萬人摸”……
汗水砸進古老的山巖,也澆灌出未來的希望。當(dāng)最后一段荊棘被徹底斬斷,站在海拔500米的歪桃山頂,向西遠(yuǎn)眺,清楚可見那蜿蜒于群山之巔的長城,圍成一個閉合的圓圈,成為奇特的“圈城”。
與此同時,村“兩委”聯(lián)合縣文物部門啟動“長城守護計劃”,設(shè)立村級長城保護員,購買無人機開展智能巡查,構(gòu)建“人防+技防”立體防護體系。
村里還建起一座長城文化展館,展示族譜、傳統(tǒng)服飾、皮影戲唱本等長城村落老物件;村中的老黨員、老教師組成“長城文化探究社”,挖掘整理長城文化,撰寫長城故事;皮影戲、“猴打棒”等村中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傳承表演隊伍,則為長城文化注入更深的人文底蘊。
網(wǎng)絡(luò)帶火深山古村
山路在腳下艱難延伸的同時,另一條無形的“信息高速路”也在悄然鋪就。
村里的電商致富帶頭人史東霞,被朱岳峰“拉”進了開山隊伍,任務(wù)是用鏡頭記錄下這一切。
“剛開始時,朱書記說就修一條小路,拍十幾天素材,我想著這事挺簡單,就跟著干了。”史東霞笑著回憶。
可鏡頭一開,她就再也“剎不住車”了。看著年過七旬的大爺不計報酬地?fù)]汗如雨,看著朱書記白天掄鎬揮鍬,晚上還要琢磨視頻剪輯熬到深夜,她被深深拽進了這場奮斗。
“都說‘不到長城非好漢’,這個‘好漢’我已經(jīng)當(dāng)了三個多月了?!痹倔w重90多公斤的史東霞,硬是跟著這支隊伍日復(fù)一日地攀登、勞作,這些日子下來,體重秤上的數(shù)字驚掉了所有人的下巴——瘦了近20公斤!
山路磨礪了她的筋骨,更滌蕩著她的心靈?!翱粗謇飵孜淮鬆斕焯炖状虿粍拥厣仙剑疫@年輕人還怕啥?掉點兒肉算啥?為村里做事,值!”史東霞的鏡頭,從最初的記錄變成了深情地參與和訴說。
鏡頭另一端的朱岳峰,則把自己徹底“焊”在了山路上和手機屏幕前。
他不僅親自規(guī)劃路線、設(shè)置游人打卡點,更在收工后的深夜里,抱著手機自學(xué)視頻剪輯。
星光下,他一遍遍回看素材,笨拙地挑選、拼接,配字幕、加音樂。
“7天前,這里只有荒山和沉默的石頭,直到第一把鐵錘砸響晨曦,石屑飛濺,我們憋了太久的夢終于要成真了!大理石再硬也硬不過咱山里人的倔強。鋼釬鑿進石縫的每一聲都成了咱和大山的對話……那些被太陽曬透的喘息,那些混著飯香的鐵銹,那些笑著笑著就掉進石縫里的汗滴,永遠(yuǎn)刻在路上?!?/p>
這則由朱岳峰親自配音的小視頻在網(wǎng)絡(luò)平臺上贏得眾多關(guān)注。
“為你們的奮斗精神點贊!”遼寧網(wǎng)友在視頻下留言。
“我也想加入你們的隊伍!累也快樂!為夢想而努力!”北京網(wǎng)友為白家店人點贊。
“意義非凡,代代相傳!”來自天津網(wǎng)友的稱贊振奮著白家店人。
鏡頭里,是揮汗如雨的村民、日漸成形的山路和雄渾古樸的長城。鏡頭外,是朱岳峰熬紅的雙眼和日漸消瘦的身影。
三個多月,朱岳峰變黑了不少,體重也掉了近10公斤。然而,這質(zhì)樸的鄉(xiāng)音和真實的畫面,卻產(chǎn)生了意想不到的魔力。他提煉出的那句“走南闖北,老家最美”,像一?;鸱N,通過短視頻平臺迸發(fā)出去。
“現(xiàn)在我們村上到八九十歲的老人,下到三四歲的娃娃,都會講這句‘走南闖北,老家最美’。不僅如此,我在小視頻和直播中與天南海北的網(wǎng)友互動,不少人都能流利地答出這句文旅宣傳語,有人還在此基礎(chǔ)上改變了一下,變成‘走南闖北,白家店最美’?!敝煸婪彘_心地說。
口號從村頭巷尾響到了天南海北網(wǎng)友的嘴邊。鍵盤敲擊聲,成了回蕩在長城腳下、推動村莊前行的新號角。
山門敞開幸福自來
山路貫通,如同打開了山鄉(xiāng)的閘門。
久藏深閨的長城雄姿、山野奇趣與村民的奮斗故事,匯聚成強大的吸引力。
入夏以來,白家店村游客接待量不斷攀升。最熱鬧的一天,300多名游客來到村里。他們踏上這條汗水鋪就的山路,在斑駁的巖石上觸摸歷史,聽村中老人講述長城故事,將寫滿心愿的紅綢系上“平安樹”……
“很多人說,就是看了朱書記和史東霞的視頻專門找來的?!贝迕裰煳臐M興奮地說。
市民李毅就是其中之一,他循著視頻蹤跡,帶著家人朋友來到這里。站在歪桃山頂,遠(yuǎn)眺長城,他贊不絕口,賦詩一首《七律·白家店村吟》:
口外雄山第一關(guān),白家店隱翠云間。
仙桃脊聳擎天柱,平安頂懸攬月環(huán)。
游客初臨驚絕壁,長城遠(yuǎn)眺醉蒼顏。
沙河岸邊炊煙裊,淳善民風(fēng)自泰然。
村里新建的農(nóng)家樂人聲鼎沸。老板朱月娟忙得腳不沾地,臉上卻笑開了花:“老豆腐、熬豆角、將軍蘑,還有自己種的生菜,都是城里人稀罕的?!?/p>
“以前養(yǎng)雞、種菜愁銷路,現(xiàn)在坐家門口,錢就來了!”村民張靜海在家門口擺出了山核桃、笨雞蛋和地瓜干,“沒想到這山旮旯里的東西這么受歡迎?!?/p>
村里的姑娘朱小萍遠(yuǎn)嫁四川多年,最近刷到老家開山修路的視頻,熱淚盈眶。她立刻聯(lián)系朱岳峰:“叔在建設(shè)家鄉(xiāng),我盡綿薄之力,捐5000塊錢,望叔帶鄉(xiāng)親們起飛?!?/p>
錢沒收,但這份心意卻久久激蕩著家鄉(xiāng)人的心。
夜色溫柔地籠罩著白家店。
從山上走下來的朱岳峰,正在手機上剪輯當(dāng)天的視頻素材。屏幕上閃過村民勞作的瞬間,閃過游客在“平安樹”系上紅綢的畫面,閃過農(nóng)家樂灶火映紅的笑臉……
眼中布滿血絲的朱岳峰,倦意難掩——為了這條“幸福路”,他常常一天只睡三四個小時。
有一種更深沉、更飽滿的力量支撐著他。這力量,來自觀音溝清晨的鳥鳴,來自白家店傍晚升起的炊煙,更來自這條由汗水和信念鑿穿、托舉著整個村莊奔向幸福的山路。
編輯:王俏
責(zé)編:李志財
編審:劉福慶
監(jiān)審:王勍